《紅色傳承》:講好井岡山故事,弘揚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文化是一種重要資源。以井岡山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誕生的紅色文化,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廬陵文化的特色之一。正是深厚的廬陵文化底蘊賦予吉安人杰地靈、人才輩出,賦予了廬陵大地上吉安人的忠烈、崇儒、浩然正氣。也正因為此,才有無數的先輩跟隨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積極投身革命、前仆后繼,拋頭顱、灑熱血,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短短的兩年四個月里,犧牲的革命先烈僅有名有姓的先烈就達50078人、開國將領147位。無數的先輩為建立新中國立下不朽的功勛。吉安是塊紅色的土地,是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全市革命舊址舊居543處,占江西省的四分之一。因此,作為吉安市委機關報的《井岡山報》,理應在傳承紅色文化方面高舉旗幟、引領方向。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再一次來到井岡山。他深情地說,“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強調最重要的是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要在弘揚井岡山精神上努力走在前列,創造新的經驗”。
同年9月25日,吉安市委書記明確提出了“三個站前列,兩大戰略任務”目標要求。為此,作為吉安市委機關報的《井岡山報》立即行動,著手成立以對接實現“三個走在前列,兩大戰略任務”為主要目的的周刊部,并于2017年1月1日正式創刊。其中的《文明周刊》,就是以努力實現“在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上走在前列”為主要辦刊宗旨,周刊一開始就精心策劃設立了《紅色傳承》《廬陵文化》等欄目。特別是《紅色傳承》欄目,經過幾年的精心運作,已經形成獨特風格,成為較有影響力的名專欄,受到各方的重視和讀者的喜愛。
紅色熱土上紅色文化“鮮紅”

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原中央蘇區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吉安市全境納入原中央蘇區振興范圍,迎來歷史性的重大發展機遇。2019年,吉安13個縣(市、區)分別被納入井岡山片區、原中央蘇區片區和湘贛片區,也就是全境被列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挖掘、宣傳這些故事,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傳承紅色傳統,有利于我們在實現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上走在前列。井岡山報《紅色傳承》專欄以“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講述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色故事、紅色文化、革命先輩的光輝事跡”為主旨,到目前為止,已經刊發了上百篇專欄稿件。主要作品有:
《為每個孩子打上井岡烙印——井岡山實驗小學努力打造傳承紅色基因全國樣板紀實》:正是因為這篇刊發于2017年3月22日的通訊報道,周刊主編、也是《紅色傳承》專欄記者接觸到了該校“紅色長廊”講解員余梓洋這個又紅又專的紅軍后代家庭,這吸引著、激勵著記者不斷地關注、采訪他們,感受他們一家在傳承路上的喜怒哀樂,進而把《紅色傳承》欄目打造得越來越好。
《紅軍烈士謝桂標的傳奇故事》:此稿奠定了井岡山斗爭時期袁文才、王佐、謝桂標構建“三足鼎立”關系,互相依靠、互為屏障的戰略地位。正因此,他們才能在多年的對抗地主和反動武裝的斗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緬懷先輩業績 傳承紅色精神——紅軍烈士謝桂標后代自發重走紅軍路》:2017年7月記者獲悉紅軍烈士后代有意自發重走紅軍轉戰贛南路后,立即主動靠前,協助他們整理了當年謝桂標跟隨紅軍轉戰贛南時的歷程、路線,制作了路線圖和兩面鮮艷的主題紅旗。此次重走紅軍路路程達1000余公里,計劃行程7天。井岡山報記者特別策劃了一場出征儀式,邀請井岡山干部學院、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大學及有關部門領導、專家等共同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小廣場前為紅軍烈士后代出征壯行,記者本人還陪著他們走了小半程。
《穿越七溪嶺——重溫沿路那些驚心動魄的紅色故事》:2018年3月間,井岡山報記者又組織了部分學者、黨員、紅軍后代,開展另一次重走紅軍路活動,從井岡山市新城鎮新城大捷南門戰斗遺址出發,用了五個多小時翻越七溪嶺、望月亭,到達龍源口大橋戰斗遺址,并形成了《穿越七溪嶺——重溫沿路那些驚心動魄的紅色故事》長篇通訊稿件,引起較好反響。
《井岡山精神“小紅軍宣傳團”成立》:2017年以來,因為“井岡山上小紅軍”余梓洋的出色表現,引起了“井岡山精神宣傳第一人”毛秉華老人的高度重視。經過幾次試聽,同臺宣講,他破格收余梓洋這個整整小了80歲的宣講員為徒弟,那一年,毛秉華老人88歲,余梓洋8歲。之后,在毛秉華老人的親自指導下,“小紅軍宣講團”成立,余梓洋被任命為第一任團長。

吉安的紅色文化是如此豐富,可一直以來,吉安人民都忙于解決溫飽、忙于脫貧、忙于發展經濟,無暇顧及挖掘和傳承。近些年來,隨著脫貧攻堅的強力推進。借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特色小鎮建設的春風,全市各地鄉村廣泛挖掘、利用紅色資源,成為當地特色小鎮建設的亮點和點睛之筆。
井岡山大隴案山很好地唱響了“紅圩坊”“賣油郎”的紅色故事,打造大山里的“蘇蓮托”和生態康養小鎮。井岡山新城鎮新城村也借《十送紅軍》中“望月亭”“望紅臺”建設“望紅小道”,并在著手建設“音樂小鎮”。遂川草林紅色圩場經過幾次整治也已經初具規模,包括圩文化主題街區、圩文化體驗景觀軸、茶養休閑度假區、原鄉聚落居住區、茶文化主題園等工程。遂川縣的五斗江,既是革命紅謠《十送紅軍》原創地,也是著名的五斗江戰役發生地。橫石村是紅六軍長征出發地,這里立起了紅六軍團西征主體雕塑,成為緬懷先烈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該鎮也正在向著紅色特色建設努力。
此外,經專欄主編的牽線搭橋,音樂制作人吳頌今將《井岡山下種南瓜》手稿送給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收藏。吳頌今還表示,要支持井岡山建設一個南瓜音樂園,尋找一塊地,種上全世界所有的南瓜品種,在旅游時段播放《井岡山下種南瓜》等紅色經典。
培樹紅色典型,助力專欄“扎根”
井岡山報《紅色傳承》專欄以講故事為主,講好井岡山斗爭的故事,講好革命烈士的故事,講好培育傳承的故事。同時,為助力專欄走深走實,周刊以做好典型、培養寫手為抓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7年2月間,井岡山報記者到井岡山實驗小學采訪該校在全國都有影響力的紅色德育工作。采訪最后,學校安排記者在該校“紅色長廊”聆聽了幾個“小小講解員”的紅色講解。當時三年級的小女孩余梓洋一下子就從幾個烈士后代中脫穎而出扎進記者的心里。余梓洋講她太姥爺謝桂標烈士的故事。那是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對烈士的深情、敬仰,以及弘揚井岡山精神的堅定信念。通過多次的采訪、報道,記者確定了他們一家是默默無聞宣傳、弘揚井岡山精神信念最堅定、最執著、最原生態的普通一家。從4歲起,每到節假日特別是小井紅軍醫院烈士遇難日、七一、八一等,在家人帶領下,余梓洋總是風雨無阻地來到各景點,義務為群眾講紅色故事,講得好多游客都淚流不止,爭著要和這個“井岡山上小紅軍”合影、加微信。講解中,困了,打個盹,餓了,吃個面包,她從不喊累。她們一家的事跡感動著大家。《江西日報》《當代江西》雜志、江西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等媒體也多次報道,連德國衛視也來拍攝。余梓洋與她媽媽都成為井岡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余梓洋的母親、拿山小學陳平梅老師整理出版了兩本紅色書籍《殘陽如血》《井岡紅謠》。
《殘陽如血》主要講述作為井岡山柏露梨樹山農民自衛軍首領的謝桂標,與扼守茅坪的袁文才、茨坪的王佐,互為犄角、互相策應,與反動武裝不懈斗爭的經歷。“三足鼎立”關系的確立,填補了井岡山斗爭的一項空白,之前,大部分群眾只知道井岡山上有袁文才、王佐,不知有謝桂標這個人。但是,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和烈士陵園里,都有謝桂標的塑像和展櫥。之所以沒有廣為人知,是因為謝桂標沒有直系后人。謝家四兄弟,三個成為烈士,都沒有留下后代,只有最小的弟弟活了下來。弟弟的小孩后來又因生活困難,入贅山口陳家,后代姓陳,所以少人問津。直到陳平梅稍長大后,謝桂標的妻子才將謝桂標生前的筆記傳給她。經幾十年的整理、采訪,挖掘出這些鮮為人知的真相?!毒畬t謠》則是這段艱苦歲月中紅軍官兵中流傳的以客家山歌為主的革命紅謠集,2018年獲得國家音樂項目扶持獎勵,是江西省唯一入選項目。這兩本書也都是由《紅色傳承》專欄記者義務策劃、包裝。
《紅色傳承》欄目就是報道這些沉重的、喚醒我們記憶深處傷痛的故事,激勵我們堅定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勇前行!告誡我們即使走得再遠,也不能忘了來時的路! (作者單位為井岡山報社)
??以上就是《紅色傳承》:講好井岡山故事,弘揚紅色文化文章的全部內容,如果您有井岡山培訓,井岡山紅色培訓,井岡山紅色教育方面的需求,可以隨時咨詢我們。 本文鏈接:http://www.jgspx.com.cn/jinggangshanjingshen/2020/0904/2112.html 轉載請注明出處!
??聲明:本站內容及圖片如沒注明出處則來自網絡,無從考證來源,僅用于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在后臺留言或直接聯系我們告知刪除或標注來源,謝謝!
